网站子页左侧图片1
网站子页左侧图片2
网站子页左侧图片2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资讯>>风土人情>>资讯详情
风土人情
三亚市风土人情
作者:      来源:     更新时间:2014-11-19 17:31:35     浏览次数:3413次

三亚妇女润发美容
    我国是一个文化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从史书记载、出土墓葬、诗词及壁画中,均反映了我国美容及美容外科的发展与悠久历史。
  商纣王时期,已能配置“燕脂”。史料证明,在2000年以前,我国妇女已经适应了润发、护发、画眉、施脂以及涂口红等一整套面部美容化妆术。
  在我国古代医药书籍中记载的美容方剂更是琳琅满目,其中有《普济方》中记载“泽面红颜膏”、《外科寿世方》中的“洗面光彩方”、《医药鉴》中的“玉容西施散”等,更是举不胜举。这些科学的文献记载,说明了祖国医学对世界美容医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我国不仅在美容化妆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就是关于利用美容外科技术达到美容效果的记载,也很丰富。
  海南三亚的妇女无论年龄大小,都很少有白头发的,即算是八旬老妪,仍是乌发满头,红光满脸。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她们保持着润发美容、青春常驻的优良传统。
  海南三亚市的妇女向来十分节俭,饮食上以清淡的海味为主,辅以蔬菜、野菜、水果,从不暴食,加之科学润发美容,使其青春常驻,健康长寿。早在清代以前,她们就懂得利用蓖麻油和香草润发美容。据清《崖州志》记载:“蓖麻,茎或紫、或青,叶大。子可为油。妇人取之润发。”“香草,即兰草。紫茎,素枝,赤节,绿叶,叶对节生、有细齿、气香。妇人取其叶浸油涂发。”每当蓖麻收获季节,她们就从山坡、田野边采集来新鲜成熟变硬的蓖麻蒴果,放置在太阳底下暴晒三五天,果壳自然裂开,去掉果壳,留下种子,然后把种籽放在石臼等工具里舂碎成泥状,再放进铁锅里加火蒸制,提取蓖麻油,用以润发美容。
  每天清早,梳妆头发对三亚市妇女来说必不可少的。她们先把头发梳平梳顺,然后以少量蓖麻油滴在手心,双手调剂均匀后,就向头发后反复多次涂抹,接着以梳子反复来回梳妆,最后盘结出门劳作。更多的崖州少妇则从野外采来香草,以其叶浸蓖麻油涂发,不仅增加头发的润色,更有一股泌人肺腑的清香。

 

苗族风情
    三亚的苗族,古称荆蛮、苗黎。苗族的先民是明代作为士兵从广西征调而来,尔后在三亚落藉,世居深山,具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歌舞、节庆及婚丧嫁习俗。苗族传统节日有“三月三”,还颇见妙趣的“姐妹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八日,苗家姑娘吃完饭后,身穿民族服装欢天喜地前往游方(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的代名词),游方唱山歌、吹芦笙,跳芦笙舞。此时不仅本族青年可以与向倾慕的对象畅抒爱情,就是素不相识的异族青年也可以毫无拘束地攀谈对歌,族人不得加以干涉。
  苗族在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的缔结多数由青年男女通过对歌自由恋爱,但都要经过问卜、算命和送礼等手续。有些因家无子而招女婿接嗣,有的是男家贫穷交不起聘金而到女家做几年工。如今苗族也与汉族、黎族通婚。苗族妇女身穿无领衣,腰间绑一条绸袋,下穿短裙,头顶束发,包扎一块四方形绣着花纹图案的头由,很有特色。
  苗族的旧年和汉族的春节相似,农历十二月下旬,家家舂糯米,买年货,出嫁的女子也随同丈夫回娘家,到正月初七才能回夫家。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每年二月初二和六月初六都做粽子祭奠。自然崇拜也占有重要地位。
 

 


黎族风情
    三亚市聚集着汉、黎、回、苗等多个民族。至今,很多村庄的少数民族仍保留其特有的文化和风俗。浓郁有乡土气息,多姿的民族风情,多彩的民族艺术,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前来探访。
  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他们的居住、饮食、服饰、婚姻、节庆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风情。早期的黎家用茅草、泥巴、竹木仿船形建造居室;物色的饮食竹筒饭、山兰糯米酒、甜糕等;服饰一般用手工编织的黎族织锦做成,黎族女性习惯头带花巾,上衣和筒裙加戴贝壳、珊瑚、铜铃、珍珠等饰品;黎族妇女以前有纹身的传统习惯,现已不多见了。黎族的大竹编帽也很有特色。黎族的传统节日为“三月三”,传统舞蹈有“打柴舞”、“舂米舞”、“钱铃双刀舞”等,富有浓郁的民族物色,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黎族是我国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我国历代古籍中,对海南岛上汉族以外的原住居民有许多不同称呼,西汉时称为“里”、“蛮”。隋、唐时代则称“俚”、“僚”。但这些名称大都是当时对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泛称,并不是专指黎族。"黎"这一族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文献上。
  为何称为“黎”?有人认为这是由于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黎”或“黎母山”而得名。又有人认为“黎”是从古代的"俚"音转化而来的。黎族内部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服饰等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方言区,有各自不同的称谓,如孝、杞、美孚、润、赛等五种称呼。但黎族在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交往时,都普遍称为“赛”。黎族名称的演变,可能与黎族的自称“赛”在不同时代里读音发生变化有关。隋代以前可能音似“俚”,到中古时音近“黎”。“俚”之所以讹为“黎”,是古时人们根据当时黎族自称的实际读音而对“俚”字的改正,由此“俚”和“黎”都是黎族自称的音译。
  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黎族在海南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或更早一些。黎族历来都以土著自居,称岛上其他民族为“美”(客人的意思)。黎族与我国南方操汉藏语系壮侗语族诸语言的壮、侗、水、傣、布依等民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是从古代“百越”族发展而来的,特别是与“百越”的一支“骆越”有较密切的关系。
  西汉时海南岛上的原住居民被称为“骆越之人”,黎族的远古祖先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或更早一些从两广大陆沿海地区陆续迁入海南岛,居住在沿海和全岛各地,过着原始母系氏族公社生活。后来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征剿和近代国民党反动派的杀害,使大部分黎族人民退居内地深山。
  还有另外一种看法认为黎族来源于南洋(包括印度尼西亚在内的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古代民族。
    黎族服饰风格独特。男子缠红色或黑色头巾,上衣开襟,用布巾缚腰。黎族妇女的服饰各支系不同,润黎妇女穿贯头服和超短筒裙;杞黎妇女穿开襟无领上衣,花筒裙长及膝盖;孝黎妇女穿中筒裙;美孚黎妇女穿方领上衣,筒裙长及小腿;赛黎妇女穿圆领包胸右侧开襟上衣,筒裙宽大。黎族人民很早就懂得利用木棉做为纺织的原料。公元五世纪的时候,黎族的纺织工艺就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古代女纺织家黄道婆就是从黎族人民那里学到当时先进的纺织技术后,回到她的家乡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市)传授纺织技术,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的。黎锦配色以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一百二十多种。除筒裙外,用黎锦做的花幅、壁挂、花带、挂包等工艺品颇受人民的喜爱。
    织锦工艺是黎族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奇葩。宋代以前,黎族妇女已能织出彩色斑斓而又耐用床单幕布。至宋代,黎锦、黎幕、黎单已经颇负盛名,远销桂林等地。这些纺织品图案精美,主要有“渔猪农耕图”、“绿祀图”、“丰收图”、“婚礼图”等,配色调和,绚丽华美。
    黎族村落多在山谷缓冲的坡地或山间盆地之中,村子周围保留着茂密的树木。平原村落的周围种植着刺竹,形成营赛,故称“黎赛”。黎族传统住宅以茅舍为屋,称为“ 船形茅草房屋”,传说这种住宅的造形,象征着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迁居而来的。
    “隆闺”房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的场所,男女交往以对歌、弹奏乐器的方式沟通感情,双方情投意合后,各自向其父母报告,由男方选择佳期向女方家送槟榔订婚,双方商议举行婚礼事宜。黎族婚礼甚为隆重,一家办喜事,全寨人盛装祝贺,欢庆长达三天三夜。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黎族民歌取材丰富,格式有三言句、五言句、七言句和九言句。黎族舞蹈熔艺术与体育于一炉,轻松活泼。每逢喜庆佳节,黎族男女相互对歌或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每年农历“三月三”是黎族的传统节日,黎族人民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欢度节日。 
 
回族风情
    三亚市回族主要居住在三亚凤凰镇的回辉村和回新村,他们多才多艺,尤其善于经商。三亚的回民是以波斯、阿拉伯人为主体,部分来自祖国内地回族后裔,三亚的回民语言也不同于海南话,而与沙特阿拉伯语音颇为相似,我国语文学家把它定名为回辉话。主要宗教节日为“开斋节”、“古尔邦节”。
  三亚回民信奉伊斯兰教,依从《古兰经》每日5次向真主祈祷,每周五集中在清真寺做“主麻日”讲《古兰经》,传授圣训。由于教律森严,回族仍然保持着其祖先诸多传统,她们不仅是海南省伊斯兰文化的唯一代表,而且有重要的人文景观,其中古迹有《正常禁碑》、梅山古墓群、海棠湾古墓群和清真寺等。
  现在回族男子服饰与汉族无异,逢礼拜在清真寺念经或重大奠祀活动时才穿白衣白帽。女子服饰则受海南当地汉人的影响较多,仍保留宋代汉族妇女服饰习惯“女人以五色布为帽。以斑布为裙。似袋。号曰都笼。以斑布为衫。方5尺。当中心开孔,但容头入,名曰'思便' ”。回族女子头戴大花彩色毛由为帽,仍以斑布为衫。其衫为唐装。纽扣从颈部沿着上身的右侧开,一般为8个。其纽扣以银制作,既显示富贵,又表达吉祥。布料多为黑、蓝、黄、白、绿、青、橙等色布混合缝制而成。既整齐有序,又独具一格,巧夺天功,充分体现了三亚回族妇女的聪明才智。
    三亚回民现仍坚持每礼拜聚众念经的习俗,信守其教,至死不移。
  旧时三亚的回民以捕鱼、广植生产为业。但现时三亚回民经商活动遍布全国,从海南到新疆,从沿海到山区,从小乡镇到各省省会都遍布他们的足迹。
  不与汉人为婚的习俗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已破除。各族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他们同仇敌忾,在共同的战斗生活中结为伴侣屡见不鲜。解放后不仅回汉通婚较为普遍,回族与其他民族通婚也也习以为常。在五六十年代以前同异族通婚还会遭到一些思想保守的族人的反对,进入七十年代后,各族之间通婚对于三亚回民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同异族男女通婚必须按伊斯兰教的规矩举行婚礼,至今尚未变动。如异族男子与回族妇女通婚,在其阴茎包皮上加一刀(割掉一点点包皮)则是不可缺少的入教仪式和婚礼仪程。
  回人无与婚者,旧时主要是穷,现时基本上没有。严重的问题是早婚早恋繁衍不止,计划生育难以进行。
  回人旧时以右手抓食物吃,以左手作为大便刷屁股的工具,刷屁股后就洗手完事。粪便则在居屋前后挖坑埋之。现时有很大改变,吃饭用筷子和汤匙,大便则离不开卫生纸。有许多富裕人家,家中还有装饰讲究的瓷器卫生间。
  旧时回人捕到鱼必以沙埋之,以保鲜。这种保鲜法有一股特殊的腥味,卖不到好价钱,现在学会以冰冻的办法。
  三亚回族仍保留着杀牲不要他人代替的习惯。回人与汉人及其他民族共餐或赴宴,除不吃猪肉外,鸡、鹅鸭等家禽必须亲手宰,否则宁愿不吃。
  回人过新年要吃斋。吃斋比佛教还严,连咽一口唾液都不允许。白天饿一天,夜里才能吃饭。在新年期间,回人游泳、洗澡以洁身,秋以荡千超越尘世等习惯仍然存在。回人不信神、不信鬼,只信真主,过年按惯例念经,礼拜不可缺少。过去回人不看剧,不唱歌,不兴文娱活动,现在有了很大改观。

民族节庆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最早可追溯新石器时代“赛人”、“润人”、“美孚人”,按其语言分为5个方言分支,即加茂类活动;沿海一带还发现古波斯人的墓群。早在秦皇时期设置南方三郡,崖州是其中之一的象郡。因其远离帝京孤悬海外,自古以来一直被称为"天涯海角"。唐代宰相韩瑗、名憎鉴真、宋代名相赵鼎和纺织家黄道婆等向后来过崖州,现在相关景点都有雕像以示纪念。
    海南国际椰子节 黎、苗族三月三
    农历3月3日举办文化演出、竞技等活动,欢庆黎、苗的传统节日“三月三”。节日里,黎苗同胞载歌载舞,举行“龙舟竞渡”、“篝火对歌会”,以歌抒情,只要男女两情相悦,即可入山林,倾诉仰慕之情。椰子节期间举办经贸洽谈会、项目投资召商会,为海内外客商创造投资合作的机遇。以节庆的形式,促进经贸、旅游事业的发展。
    天涯海角中秋欢乐节
    农历8月15日中秋在天涯海角游览区内举行“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欢乐晚会。晚会上进行中秋赏月观灯,组织各民族“山歌赛”、“舞蹈表演”、“民间灯展”、“月饼品赏”等活动,随着初升的明月,天涯海角万盏灯笼一齐点亮,山歌响起,舞蹈跳起,烟花升天,整个天涯海角成了灯的世界歌的海洋。
    九九重阳中国南山长寿文化节
    农历9月9日南山长寿文化节:百岁老人徒步登南山,直奔慈喜太后御笔的“寿”字碑,以示庆贺,并举行大型文艺表演,以助节庆。自古至今,三亚是我国著名的长寿之乡,九九重阳登山活动,激励前辈寓生命于运动,同时,也为老人送上一份“福寿安康,寿比南山”的祝愿。
    中国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礼节
    公历11月18日婚礼节接受国际、国内新婚夫妇以及金婚、银婚等纪念婚夫妇报名参加。通过“鹿城相聚”、“天涯结缘”、“南山祈福”、“东海寄情”等活动,使每对夫妇感受到“爱在天涯,恋在海角”的主题,回味着“希望你能爱我到地老天荒,希望你能陪我到天涯海角”的永恒。

用户点评
我要点评:
标题:
姓名:
     您对该文章的评价:
点评内容:
 
  
相关线路

                               旅行社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4600002015404XT|备案号:琼ICP备10000724号-13 
                                  Copyright © 2014-2016 版权所有:海南省国旅总部 网址:http://www.guolvtour.com                              

                                电话:0898-66668661(多线)、66669665(多线)、66766176(传真)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片和新闻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 请及时提醒,我们会尽快处理!